工信部近日发出公告,称出于安全角度考虑,将暂停将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。这一决定引起新能源汽车与电池行业的双重讨论,三元锂电池被推到公众眼前。
有意见认为,三元锂电池在性能方面有着很多优势,不应一竿子打倒。更有声音说,这是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机制以及技术进步的错误行为。事实究竟如何?工信部真的过多干预新能源汽车了吗?
其实,提议者站在自身的角度来说,这些观点都有理直气壮的理由。然而,如果他们有机会亲自站到一辆因电池自燃而烧毁的新能源汽车面前,那么所有的理由与辩解都会显得苍白无力。安全,而不是利润、成果,才是发展电动汽车无可争议的第一要务。
作为国家政府部门,做出这样容易招惹非议的决定,相信工信部绝不是,也绝不敢出于任何经济方面的目的。为何将三元锂电池拒之门外,主要理由还是在于这种技术路线下的电池产品,整体安全性或者说产品一致性上,暂时达不到大批量使用的水平,尤其是用于公交等客运车辆——这些车辆一旦发生自燃等问题,必定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。
当然,我们也必须看到,这种禁用是“暂时”的。“暂时”意味着没有彻底否定,并且给出了改进、完善的时间空间。与磷酸铁锂等电池相比,三元材料有着能量密度高的优点,在日韩等国家受到重视并积极发展。对于技术领域的发展潮流,我国政府没有任何反对、阻碍本国电池行业从市场的角度进行追随的理由。相反,通过公布技术标准等方式,近几年还极大推动了三元技术路线的兴起和发展。
实际上,单纯认为三元锂电池不安全,是冤枉人的。三元锂材料容易热解,但是不代表三元锂电池安全;磷酸铁锂材料不易热解,但是不代表磷酸铁锂电池就是安全的。不管是哪种技术路线,都要受锂元素“过于活泼”这一特性的影响。因而电池的安全,是整个系统而非材质一项的问题。它的解决,也不是更换正极材料这么简单。
不过,话还得说回来:人命大于天。在三元锂电池于技术层面证明自己是个“安分的老实人”之前,安全将始终是电动汽车选择电池的首要,甚至是唯一标准。
相关报道
- 工信部:201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同比增长10.5%2016-01-27
- 云计算产业新政有望密集出台2015-06-05
发表评论